杨维藩(?—.5),明代前屯卫籍,辽东总兵官杨镇之子,嘉靖四十四年(年)五月守镇武堡战死。他是前屯卫“杨家将”第六代的杰出代表。
杨维藩性格豪放,心高气盛,不拘小节。因为他出身军户,又是名将之后,从小耳濡目染,所受到的教育就是以保土安民为己任,以血洒疆场,建功立业为人生追求。到了青年时期,他再也不甘心看着父兄冲锋陷阵,而自己却在家从事农耕,侍奉父母。嘉靖十九年(年),青年杨维藩做出一个让一般人震惊的举动,他决心响应招募,离家从军。行前,为了表示自己义无反顾的决心,他异乎寻常地为自己立了墓碑。碑文只刻下立碑的时间,碑面的空白,他要用自己的奋斗去填补。
《四镇三关志》刊载有关杨维藩事迹
在蓟镇长城线上,杨维藩屡经战阵。艰苦的军旅生活,更锻炼了他的体魄、骑射技艺和坚韧气质。由于他英勇善战,几年后升任蓟州(今河北蓟县)指挥佥事。上司看重他的军事才干,又提拔他任三河(今河北三河县)守备。由于他恪尽职守,不久又被提拔为辽东长营堡(在今辽中县境内)备御。嘉靖四十一年(年),辽东添设长勇堡游击一员,杨维藩为长勇堡首任游击将军。
杨维藩指挥军队不仅英勇敢战,而且有谋略。在任长营堡备御时,他督率军士修整边墙与壕沟。边墙与壕沟是当时阻隔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防御工事,一般是因地制宜,或石垒,或土筑,或依山险,或因河道。而长营堡地处辽河平原,边墙是版筑土墙,外挖深沟注水,以防蒙古及女真骑兵对汉族居住区的侵扰。然而,这种边墙的防御作用并不强。每当入侵的骑兵大规模侵入时,墙被挖开,沟被填平,马队通过,如履平地。正像当时辽东巡按李辅所言:“墙犹可穴而进,沟犹可堙而平也,故不终日而已驰数百里矣。”
为防止入侵骑兵的长驱直入,杨维藩在深沟高垒的基础上,又挖了许多“赚坑”(陷阱)。即在对方骑兵经过的地方,挖许多几尺深的坑,坑底竖铁刃签桩,上面以草及土覆盖,使其不露形迹。入侵骑兵常常一拥而进,不暇择路。一旦踩上“赚坑”,则人仰马翻,或自相践踏,或畏惧不前,大大削弱了战斗力。而熟悉地形的明军,正好以逸待劳,相机出击。杨维藩此举,深得辽东巡按御史李辅的赞赏,李辅在写给皇上的《条陈辽东八事疏》中,特别指出:“臣查得参将赵伯勋之守耀州堡,游击杨维藩之备御长营堡,皆用此计以收保全之功。”高度评价这一举措“用力甚简而取效甚大。较之有形之城池,则又加数倍之利矣”。他认为,“若于筑墙取土之余,兼行此法”,入侵的骑兵就不能像过去那样长驱直入了。
嘉靖四十二年(年)秋,杨维藩的侄子、时任辽东总兵官杨照,在一次袭击蒙古营地的作战中阵亡了。为此,杨维藩悲痛万分,发誓要报仇雪恨。第二年,杨维藩被调任镇守镇武堡(位于今盘锦市之高升镇)的游击将军。
镇武堡一带地势低洼,多河湖苇塘。驻防官军五千,分驻各边堡属台,驻镇武堡的官军原额名,嘉靖四十二年后增至名,下属墩台15座。镇武堡游击将军是一个重要职位,杨维藩到任后,决心不辜负上司倚重,尽心保土安民。他视察了各边堡属台,从整顿军纪入手,加紧训练军士,提高军队应战素质。他自己更是枕戈倚剑,毫不懈怠。辽东巡抚张西铭、巡按御史李辅都非常欣赏他的治军才干,打算举荐他担任更高的职务。
位于盘锦市高升镇(明代镇武堡)以西五公里杨维藩的记功碑(又名得胜碑)
嘉靖四十四年(年)三月,土默特骑兵万余骑,分路突破边墙,侵入辽东内地骚扰劫掠。四月下旬侵入宁(远)前(屯),参将线补衮英勇战死。五月九日,土默特骑兵三千余骑突然进犯镇武堡。当时杨维藩率领不到千人的镇武堡守兵,迎战于境内莲子湖台附近。面对数倍于己的侵扰者,他毫无惧色。当时就有手下人劝他撤退自保,以后再找机会反击。他厉声叱责这种怯懦的行为。他说:“战场就是你死我活的地方,退缩是没有出路的;拼命血战一场,或许有死里求生的希望。”他激励士兵奋勇搏击,并身先士卒,冲杀在前。
血战几个小时,双方伤亡惨重。土默特骑兵依仗人多势众,又向明军冲击。杨维藩抱定“舍生取义”的信念,奋力拼杀。哪里战斗激烈,他就出现在哪里;他出现在哪里,哪里的士气就顿时高昂。他的主要指挥员的身份被对方发现了,侵扰者集中向他包围过来,杨维藩跃马挥刀迎战,几名侵扰者先后仆倒于他的刀下。对方将他和部下隔离开来,使官兵不能互相援救。搏战消耗了杨维藩的体力,他渐渐不支,失去了还手之力。对手一刀劈来,削去了他的手指,战马失控,他翻身落马。几个入侵者拥上来,几把刀先后向杨维藩面部挥来。他面部中了三刀,一刀剜去了他的左眼,他血流满面,晕了过去。
人喊马嘶停止了,周围一片寂静。血红的夕阳照着这惨不忍赌的战场。等到援兵赶来,杨维藩已经气绝身亡。
莲子湖周围的芦苇被人马践踏得一片狼藉,双方士兵的尸体遍野横陈。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味,莲子湖水也被血染红了。
杨维藩战死后,辽东巡抚张西铭、巡按御史李辅先后上疏奏报他的事迹。嘉靖四十四年六月,皇帝下令追赠杨维藩为都督佥事,升世袭三级,修祠致祭,并奖赏丧葬银40两。杨维藩最后葬于前屯卫长脖岭南麓杨氏墓地(今绥中县高岭镇杨总兵坟村村北),墓前立碑,碑文为“明都督佥事杨公维藩之墓,”“明嘉靖十九年立”,祠建在前屯卫城东门外。
前屯卫为其立祠,其祠有碑记,为明代名臣许国所撰。碑记中盛赞杨维藩为大义而战,“奋然赫然,浩不可屈”,“虽死犹不死”。杨维藩用自己的奋斗,用自己的忠心义举填补了墓碑上的空白。
今祠及坟墓均已不存,仅余残破墓碑(存杨总坟村)及碑记刻石(存前卫镇河东街)各一块,其事迹载入《奉天通志》《锦州府志》等地方志,向后人提示着杨维藩在历史上的存在。
编辑:张月,校对:林欢,主编:白翼祥来源:绥中地方文化研究爆料投稿申请转载授权
请·撩小编圈圈
等你哦
也可以直接在我们《绥中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