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口外水不寒葫芦岛绥中县九门口长城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0155302651531321&wfr=spider&for=pc

九门口外水不寒(长城系列葫芦岛绥中县九门口长城)

点将台(摄于年)

十多年前的一个傍晚,在冀辽交界处的一处乡道上,曾和一个苍老的砖砌台墩不期而遇,圆台成一小一大子母状,大台上一棵古松在寒风中傲然挺立,远山处有野长城在渐暗的余光里忽隐忽现,画面苍凉唯美。当时并不知道这个台敦为何物,后来有重修此台的报道,才知道它叫九门口点将台。点将台缺少文字记载,推测台上古松有五百年的树龄,它很可能建于明朝初年,这是一个难得的长城遗存,如今因交通不便,它依然藏身冀边鲜为人知,而辽境内的九门口水上长城,几经修复,已成为长城文化公园的组成部分。

九门口一片石关

九门口属辽宁绥中李家堡乡,离山海关不远,明长城从渤海边的老龙头西行,便到了依山襟海的天下第一关,城墙继续延伸,在角山处投入燕山山脉的怀抱,开始蜿蜒起伏的长途跋涉,九门口是山海关以西第一个大型隘口。长城有关、口、堡之别,关主要指军事设施,重要的镇关往往是一方军事长官的驻地,堡是较小的防守城池,多用于小部队驻扎,口则是内外联通的门户,更多时候是双边人员进行贸易交换之所在。

九门口九门口

九门口始建于南北朝时的北齐,明洪武十四年(年),魏国公徐达奉旨镇北,在燕山屯兵数万并修长城三十二关口,其中就包括九门口。明景泰年,都御史邹来学将各关口连成一片,形成了翻山越岭营垒相接的壮观场面,九门口被誉为“京东首关”。与一般关口不同,九门口一改修长城时“遇山不断、遇水而绝”的惯例,在九江河上用巨石砌起八个桥墩,形成九道水门,水门之上是高大的城墙,两侧还设置了俗称“水牢”的方形围城,它突出于城桥之外,可以和箭楼、垛口形成交叉火力,从而大量杀伤进犯之敌。九门口独特的关门设置,使它成为万里长城中绝无仅有的“水上长城”。

将军府将军府

九门口城桥下的河床全部用方整的大石块铺成,石与石之间严密无缝,经过流水的冲刷,看上去一片平整,因此又有“一片石”之称。正是这一片石,见证了年那场空前规模的三军大战,历史在这里写下浓墨的一笔,可以唏嘘,能够感叹,五味杂陈,百端交集。

城桥垛口江水不寒

站在城桥之上四顾而望,蓝天空明,江水清澈,逶迤的长城如巨蟒缠绕在两侧的山上,不见首尾,唯有箭楼隆起,默默地相互守望,它的傲然、它的骁勇、它的智慧早已植入古老民族的血脉里,成为中华儿女精神的图腾。

九门口

附一片石之战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凛冽的风拂过九门口这片大地,它还有个名字叫一片石。三百多年前,三支当时最精锐的军队在这里激烈厮杀,从而影响了王朝的最后走势,他们是大顺的“老营”、大明的关宁铁骑和大清的八旗军,三支队伍的总指挥李自成、吴三桂和多尔衮,那一年,李自成38岁,吴三桂和多尔衮都是32岁。

九门口长城

公元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政国号大顺,号称百万雄狮,开始了改朝换代的大进军。这时的老李已不是当年带着伤病员躲在商洛山的闯祸王了,而是名副其实的大“闯王”,更重要的是他们亮出了鲜明的口号:“随闯王,不纳粮。”这忽悠的吸引力太大了,农民最关心的就是土地和粮食,跟着闯王闹革命可以不缴税粮,这样的好事哪里去找?

大顺军吹枯拉朽,不到二个月已兵临北京城下。大明劳模皇帝崇祯工作勤奋但效率很差,忙了十七年,辽寇未剿灭,陕匪已杀到家门口了。崇祯实在想不通,自己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当年反腐败拿下魏忠贤深得人心,可现在身边连工作人员都没有了,他亲自敲钟催促上班,最后只来了一个太监。崇祯无奈,爬上煤山,做不了人杰只好当鬼雄。李自成来到了金銮殿,心花怒放,一个干快递的驿卒也能坐上龙椅,可老李知道,革命尚未成功,大明还有最后一支成建制的完整部队“关宁铁骑”,年轻的吴三桂带着它镇守在山海关。

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中的李自成是不以为然的,他认为吴三桂必降无疑,于是“作书招之”。《明史》载:“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陈圆圆)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自成怒,亲部贼十余万,执吴襄于军,东攻山海关,以别将(唐通)从一片石越关外。”

九门口长城

那么果真如此吗?其实李自成东征未必做了决战的准备,他认为吴三桂没理由不投降。其一,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宁远(今兴城)多年,长期与女真作战,和大清不共戴天,和大顺并没有血海深仇。其二,东征军中有二个关键人物,明太子朱慈烺、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于公为明太子于私为老父亲吴三桂都应该归顺。其三,关宁铁骑也就是三四万人,“老营”的战斗力不比他差,而且,大明居庸关降将唐通已分兵到山海关的后方一片石。

老李带的人马决没有号称的十几万,这是因为李自成这一次不是流寇,他是要建政的。百万大军本身就有水分,从陕西、山西、河北一路打来都得留下守军,刘芳亮作为偏师扫外围河南、山东带走不少人马,所以攻入北京的大顺军也就十万左右。牛金星镇守京城总要留下人马,因此随李自成东征的最多六七万人,且大顺根本没准备接应部队,也就是战略预备队。李自成应该能享受东临碣石的快乐了,他仿佛已看到沧海中一轮红日蓬勃升起,自己正沐浴着祥瑞的金光。

此时的吴三桂是徘徊又彷徨,“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难道他真是因为陈圆圆不惜和大顺决一死战吗?陈圆圆真是影响甲申的关键人物吗?那一年陈圆圆21岁,她本来是被人用来献给崇祯皇帝的,可崇祯忙于工作视其为无物,于是转给了吴三桂。又是英雄美人,当美人被横刀夺爱,英雄能否淡定,难道是怒发冲冠,历史变成了演义?

九门口长城

其实,作为职业军人,吴三桂最爱的还是自己的军队,是那支苦心经营多年的关宁铁骑。对投降大顺,吴一直在犹豫,这是因为他不愿、不甘。他不愿把军队交给李自成,李自成的作战套路一直是让降军杂军冲在前面作炮灰,“老营”跟在后面收果实。交出军队后,关宁铁骑马上变成了和大清拼杀的急先锋,用不了多久就会消耗殆尽,没有士兵的司令就好比退了羽毛的孔雀变成光鸡一个,其下场可想而知。他不甘是因为深知李自成之类的为人,这人绝对又是刘邦、朱元璋一路的货色,兔死狗烹难免重演。所以吴三桂不想投降大顺,即使父亲成了人质,可真要打,又是拼光老本的头疼事。于是他想到了一着险棋,向大清借兵,借兵也就是降清,那不是汉奸卖国贼吗?吴三桂不这么认为,大明已亡国了,还能卖什么国?不但不卖国,还应算作曲线救国。

此时的大清,已度过了皇太极死去后的接班人危机,福临继位,但他才八岁,多尔衮成为代理皇帝(摄政王)。多尔衮在盛京点兵,八旗飘扬,兵强马壮,可全部人马十八万,这点兵马扰江山可以,打江山不足,他要等待时机。当大顺攻占北京时,多尔衮也带着大军出发了,他要搅局,要找到稍纵即逝的机遇。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三路大军集中在山海关内外的狭窄走廊上。

如果是两个武林高手比剑,那是看谁出剑快,但是三个高手比武,则比的是定力,看谁沉得住气,恰恰是最年长的李自成最不淡定,他抢先进攻了。吴三桂拼命接招,多尔衮关键时刻出手。“老营”败了,而且一败涂地,这是因为此时的老营将士身上多了东西,多了胜利带来的包袱。八旗兵胜了,他们的铁甲包裹着战马,无人能挡。站在高坡上的李自成目睹一切,一声叹息,亲密战友刘宗敏已身负重伤,大顺溃不成军。李自成向京城撤退,当然忘不了杀吴襄泄恨。吴三桂剃发留辫,但保留了军队,成为追杀大顺和南明的平西王。多年后,老吴六十岁,年轻的康熙皇帝不让老吴带兵了(削藩),老吴又冲冠起兵反清,可见还是冲冠一怒为军队。至于陈圆圆,说什么好呢,有道是:王朝更替本常事,引来后儒涂青史。为博眼球加色料,便是红颜误国时。

九门口长城

一片石之战,多尔衮抓住了唯一的机会。在追击过程中,多尔衮不忘祭奠崇祯,为他完陵(十三陵思陵),于是,大清成了大明的合法继承者,因为他们是从大顺手里夺来的江山,是为大明报仇的,至于南明,那是伪政权。清军以后似乎也没有遇到大规模的抵抗,战场变成了英亲王阿济格和豫亲王多铎表演的舞台,真可谓一战定乾坤。

万里长城依然守护着大地,岁月吹散了硝烟抹平了箭痕,但留下了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izhongzx.com/szxny/153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