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卫长城的巾帼英雄水泉沟里访英烈

点击题目下方葫芦岛新闻网,一键   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时空中,悠悠五千年,历朝历代涌现出无数个巾帼英雄。有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北宋时期的杨门女将;金末武术家、红袄军首领杨安儿之妹,号“四娘子”的杨妙真;抗清猛将,清末上海小刀会起义著名女首领周秀英……她们的名字早已通过电影、评书、戏曲、小人书等形式家喻户晓。然而,我们对明代的巾帼英雄、尤其是保卫长城戍守边关的女英雄尚缺乏了解、宣传力度不够。

  媳妇楼、寡妇楼的原型

  无数江南水乡的热血男儿,诀别生养他们的高堂父母和哺育他们的江南热土。千里迢迢,爬冰卧雪、戍边守城,最后幻化成为燕山山脉的绵绵群山,永远与万里长城相随相伴。戍边战士的妻儿们也抛却了南国佳丽的纤弱娇柔,操起了北方女子的泼辣干练,以青春和生命的代价滋养戍边的夫君。于是,在明代蓟镇长城上出现了陈家楼、耿家楼、曹家楼、媳妇楼、高楼、翻身楼、圆楼、寡妇楼……他们之中的某些妻子,也曾像孟姜女一样,背着寒衣千里寻夫来到塞上,但她们见到的却是征夫的白骨和生前戍守的敌楼及简单的遗物。在心灵深处遭受巨大的打击之下,她们深明大义,很快挣脱感情的困扰,擦干眼泪、挺起胸膛。在丈夫倒下的地方,妻子们披挂上阵、替夫守边,谱写了一曲曲催人泪下的慷慨悲歌。不论是媳妇楼、寡妇楼的诱人传说,还是券门上精美的花卉石雕图案,都在诉说着明长城上女性的存在。由此看来,女性与明长城确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绥中县永安堡乡西沟村附近,有一段长城,其中有一座敌楼,人称媳妇楼,为巾帼英雄王月英戍守。为了亲眼观瞻媳妇楼的倩影,亲自观瞻蓟镇总兵戚继光题写的“忠義報國”四个大字的风采,我和市历史学会的部分会员,曾四次登上小河口长城、大毛山长城、董家口长城,终于在从董家口长城回来的路上如愿以偿。

  相传明万历年间,有一位新婚的南国女子名叫王月英,从浙江义乌千里迢迢寻夫,来到长城脚下。就在久别重逢、共话离情别绪时,鞑靼兵乘月黑风高前来偷袭大毛山口。丈夫吴三虎(台头)发现了敌情,急忙取出引火之物奔向烽火台,无奈风大雨急,没等点燃烽火,已被敌人乱箭射中、身亡。情急之下,王月英强忍悲痛、眼含泪水,毅然点燃床铺上的衣物和被褥报警。周围的将士们发现信号,迅速集结、奋勇杀敌,活捉了敌军头目,大获全胜。为表彰王月英报警有功,蓟镇总兵戚继光要给予重奖,却被王月英一口回绝。她唯一的愿望就是穿上戎装,替丈夫守卫边关。她的要求最终得到了允准,从此她便成为保卫长城的巾帼英雄。蓟镇总兵戚继光通令嘉奖,亲笔挥毫授其“忠義報國”,并镌刻在敌楼石窗券上。

  直至前几年笔者前往考察时,还看到石制的窗券虽已断为两截,而“忠義”、“報國”四个大字仍清晰可见。虽经多年的风雨洗磨,这座英雄的戍楼仍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上昂首屹立。每当春燕呢喃,站在山下举目仰望,漫山遍野的红杜鹃在夕阳的映照下,像一片片燃烧的灿灿红霞,团团地簇拥着峰项上亭亭玉立的媳妇楼。给这座英雄的戍楼增添了许多妩媚,给这段雄伟的明长城披上了诱人的色彩。

  故事的真实性,不仅有戍楼、题字的存在,而且后人又在《抚宁县志》中发现了相关的诗歌记载:

  千里寻夫到塞上,恰逢逆胡动干戈。

  丈夫报警身殉难,新妇大义举烽火。

  继承夫志守戍楼,寸心拳拳报忠国。

  朝挽强弓暮事炊,万里边塞增春色。

  媳妇楼,这一明长城上重要的文物古迹,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永远放射着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芒,成为广大妇女同胞心中的偶像。

  黄崖关寡妇楼

  在蓟镇长城(蓟县北30公里黄崖关)就有一座敌楼,为12名寡妇戍守,因此称为寡妇楼。

  戚继光指挥修筑蓟镇长城的时候,曾征调有一支河南籍的士兵。其中有12名士兵的妻子,见丈夫数年不归,杳无音信,便结伴到边关寻夫。可令他们失望的却是,丈夫们全都为修筑长城献出了生命。她们悲痛万分,在墓前痛哭。蓟镇总兵戚继光巡视长城、路过这里,见此情景,问明了情况,立刻下马来到她们跟前好言劝慰,并发给每人一笔抚恤金。让他们回去好好抚育儿女、赡养老人。

  当天夜里,这12名寡妇抑制着悲痛、经过商量之后,毅然决定继承夫志,为国分忧。并献出抚恤金,作为修筑长城的费用。同时集体留下来替夫守边。他们的请求得到了允准。于是,她们用双手修起了这座高大的敌楼。为了纪念这12名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人们便把这座敌楼称作寡妇楼。

  在万木萧条的寒冬季节,他们头上裹着的红头巾、身上穿着的麻花袄,显得格外清新亮丽,更激发了边关将士的壮志豪情。

  最近一段时间里,随着旅游产业的崛起,众多青年朋友特别是女性朋友认为:寡妇楼名字不雅,不能完全体现出对12名巾帼英雄代夫修建长城义举的赞美,要与时俱进,寡妇楼到改名字的时候了。还有人认为:寡妇一词本身就是对丧偶女性的蔑称,黄崖关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景区和市级风景名胜区,应注意标识的文明,寡妇楼应该挥手自兹去了!

  但专家认为:历史遗留名字存在即合理。寡妇楼是一段真实的历史遗存,有人认为这个名字粗俗,其实寡妇是一个中性词,就是指丧偶的女性,这个词语本身并没有贬义。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讲,历史遗留的名字存在即合理,没有必要用现代人的观念苛责古人的智慧。寡妇楼里凝聚了12位妇女爱国、奋进、深明大义的精神,应该继续沿用这个名字。

  还有的权威人士表示:寡妇楼的名字确实不太雅,但这个名字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过程。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传说,是历史的载体。地名是历史的凝固,是活化石,这个千百年来形成的名字不能随意改动,应该尊重历史。

  小河口长城位于绥中县永安堡乡的西沟村,西沟村是一个行政村,小河口长城长约8.9公里,约有敌楼31座、战台18座、烽火台14座。辽东长城、蓟镇长城从三个方向呈丁字型排列汇集在它的东面——锥子山上。

  小河口关城位于锥子山至大毛山之间。小河口向西为高楼山、大毛山、董家口、城子峪;向东为锥子山、楼沟山(曹家房子)、蔓枝草、石匣口、金牛洞。长城从东自锥子山而来,越过陡峭的山谷和一条河水,向西奔大毛山、董家口而去。小河口关的守关敌楼建在河两侧陡峭的山坡上。当年,滔滔河水在城墙的泄水口间奔腾而下、汇入石河、向山外流去。

  这里不仅有保存完好的古长城墙体、敌楼、战台、烽火台,有流传数百年的关于将军楼、媳妇楼的动人传说,还有与戍边将士生活密切相关的遗迹。如锥子山西侧的悬崖古庙、九龙洞、天井,敌楼边戍边将士开恳的良田,使用过的石雷、石炮、捣米的石臼等。

  为什么有的敌楼被冠以姓氏?如叶家楼、曹家楼、金家楼等等。考其原因,是因为这段长城修成以后,由于防御较好、战事减少。明王朝为了节省军费、稳定边防,实行了屯戍制度。允许士兵带家属戍边,亦兵亦农。他戍守的敌楼自然而然就成了他们的家。

  还有一些老军士,回不了原籍,就在长城脚下的村庄落脚生根、繁衍后代。如现在小河口村里的王、叶、胡、于、曹五姓就是当年戚继光带来的义乌兵的后代。近几年不断有浙江义乌的人来这里寻根问祖。

  西沟长城位于永安堡乡西沟村南山,是葫芦岛境内长城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女性长城是西沟长城的特色。来到小河口长城、大毛山长城、董家口长城可以看到,不少敌楼的门楣、立柱上镌刻有精美的云纹、花卉、牧马等图案和饰有漂亮造型的瓦当。有些敌楼铺房的屋脊、房檐上还饰有砖雕的鸟兽图案。甚至在城墙垛口的射箭孔周围,也刻上了漂亮的装饰线条。在董家口段长城,有的门窗拱框上,刻满了狮子绣球、木马兰花、祥云彩带等。更为称奇的是,有一种图案盘旋屈曲、线条复杂,好似缠绕在一起的两枝莲花,当地村民叫它缠枝莲,是夫妇恩爱的象征。这些精美的雕饰,使这个以阳刚之美震撼人心的长城,又平添了一份阴柔之美。而这些特征,又使得有人认为这段长城是女性长城。

  在这段长城脚下的董家口村,至今尚存修戍长城官兵的后裔:陈、李、耿、赵、孙、张六姓共户人家。

  精美的建筑和图案是江南建筑艺术在长城上的体现。因为这段长城是戚继光率三千义务兵(后期增至二万人)戍守修建的。他们就在山海关、小河口、西沟这一带戍守长城、监督营造。心灵手巧的江南人在修筑长城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将江南的建筑文化永远地刻在了北方的边关上。同时,优美的图案也寄托了边关将士对安定、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在客观上也起到了美化长城的效果。使这些坚硬而冰冷的军事防御设施增添了一抹温情。

水泉沟里访英烈

左力精

  时居二月,水瘦山枯。

  独行于山间小路,遥望天宇,澄澈空明,近观峰峦,围山依旧。只不过,风还是有些刺骨,虽已立春,却还没有一丝春意。

  入虎头沟不远,在废弃的荒村中北折,翻过一处低矮山梁,便直插到了水泉沟深处。

  水泉沟,位于连山区山神庙子乡龙王山子村,因沟内有一处泉眼,人称水泉子,故该地以此为名。

  其实,这里已经来过多次了,但是,今天的造访却和之前的任何一次都不一样。可以说,是探秘来了,是带着任务来的,只不过这个任务显得有些特殊。

  前些时候,翻阅《锦西市志》,其第十七编第二章为革命烈士英名录,是按照烈士籍贯所属地归类划分的,其中,在山神庙子条目下,有一条信息引起了我的注意:“王廷有,龙王山子人,.10出生,.5参加革命,团员,年牺牲于冮家屯,牺牲时所属单位为锦西县武工队”。

  这让我立刻想到了王彪的爷爷王廷文。老爷子今年九十七岁了,和市志里记载的王廷有家乡住处都在同一个地方,年龄相近,看名字又是同一个字辈,十有八九老爷子该是知道其人的。于是向王彪及其家人求证,果不其然,王廷有,是王廷文老爷子的亲叔伯哥哥。

  正巧春节假期,时不我与,便有了这次不同寻常的探访。

  下得山梁,可见房屋数座,高杨直指青天,一条冰封的小溪横卧门前。雄鸡抖擞、白鸭呱呱,一派恬淡的田园风光。

  王廷文老爷子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身体还算硬朗,对当年事情的记忆也还比较清晰。通过和老爷子的交谈,对当年的事情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占领锦西县城及附近村屯,成立县政府。而我党则在锦朝交界的山区开展活动,宣传革命思想,推动土地改革,开辟并扩大革命根据地,成立区村政权,建立地方武装。县支队、武工队、区小队等逐步完善。国民党眼见我党发展迅速,便到处网罗地痞流氓,土匪等成立保安队、还乡团等伙会,并以此地主武装充其爪牙,对解放区进行骚扰破坏。

  此时,龙王山子已辟为解放区,我党通过宣传思想,推行改革,已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并积极动员人们参军入伍。王廷有正是在此时参加了区小队。

  王家在当时也是一大户,人口众多,并且以开私塾为副业,家中子女,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王廷有自然也不例外。同时,有感于世道不公。

  这些主客观的原因,促成王廷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迅速成长,从区小队到武工队,还入了团。

  战争是残酷的。年,在一次与花子队的战斗中,王廷有牺牲在了今天钢屯镇的富有屯,时年三十岁,当时尸首被弃置于一处高粱地内。

  王廷文老爷子说,当时形势非常紧张。明知王廷有已经牺牲,却不能把尸体领回来,白天容易被花子队当做八路的探子,遭受株连。只得晚上行动,用毛驴偷偷把人运了回来,埋在了王家的北山。

  斯人已逝,黄土残阳。千千万万,和王廷有一样奋斗的人,为了那个既定的目标,抛头颅,洒热血,无怨无悔,有的甚至都没能留下名字。

  我们没有生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法切身感受那份艰辛与不易。我们能做的,唯有满怀感恩,珍惜当下,向先人致敬,继续前行。

小地名背后有故事

  杜志刚

  地名,是一个地区的名片。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每一个地名的背后,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一些古老的地名背后,还有非常有趣的故事。兴城,作为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县,文化底蕴厚重,其地名文化更是丰富多彩。现就兴城境内的几个乡村名称,说说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碱厂原来是箭场

  兴城市西部山区有一个碱厂乡。看到碱厂两个字,很多人会以为这里曾经有过生产碱的工厂或者作坊,因此才会有碱厂这一地名。如果是这样,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其实,碱厂跟碱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碱厂只是箭场的谐音,箭场才是真正的地名。

  年以前,碱厂乡曾经有一个碱厂屯,村庄就坐落在现在碱厂水库库区内。年,位于海滨乡(今徐大堡镇)的拦海大坝竣工后,兴城县革委会又与当地驻军一起调集部分拦海大军兴建了碱厂军民水库,将碱厂屯统一搬迁到现在的北岭屯,随着水库蓄水完成,碱厂屯便在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

  据当地老年人介绍,碱厂是一条广阔的长沟。传说清朝初年第二次拓展“皇边”的时候,曾在这里设有碾盘沟边门,边内旗户庄头跑马圈地,激怒了一个叫朱三的汉人。朱三是当地的“棍儿”,因为与满人的冲突,后来率领众兄弟占据大青山为王,号称朱三太子。他们在大青山上修筑石头城,搭起帐篷,安营扎寨,抗拒清兵,经常在这条沟里跑马射箭,从上沟拉弓上弦向下沟射去,因此,这条沟在当时有“上、下箭场”的说法。后来,朱三太子一伙人兵败被杀,当地人害怕受到牵连,便用谐音将“上、下箭场”改为“上、下碱厂”。

  碱厂在清光绪三十二年(年)属宁远州西路五区下碱厂区管辖。民国十一年(年)属兴城县五区(西门区)管辖。民国二十年(年)被日寇侵占,第二年在这里设立碱厂村公所,下设团瓢子、夹山、太平、南大山、碱厂5个屯事务所。年“九三”胜利,该地解放,设立碱厂区。后来,行政区划多次发生变动。但“碱厂”这一地名一直保存至今。

  现在,碱厂水库是当地有名的旅游度假区。水库总库容万立方米,设计最高水位85.5米,设计灌溉面积亩,养鱼面积亩,养鱼万尾。水库东西两岸青山绵亘,库区内水波荡漾,各种水鸟在水面上飞翔。坐在小木船上,或垂钓,或观景,非常惬意。

  旧门曾经是新门

  人们都知道,在兴城西北部有个旧门乡。然而,要是说起早年间兴城版图上还曾经有过另外一个叫旧门的地方,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说起这个话题,我们首先得说说清朝初年的柳条边。柳条边又称条子边,它的修筑方式是先用泥土堆成一条宽、高各3尺的长堤,然后再在上面插植柳条,柳条边的名称便由此而来。柳条边是清廷为保护“龙兴重地”而修筑的实行民族等级与民族隔离政策的界墙。当时清廷的法律明文规定,严禁汉人进入柳条边内“垦殖”。在民间,有边里和边外之说。住在柳条边内的称边里人,住在柳条边外的称边外人。

  柳条边始筑于清太宗(皇太极)崇德三年(年),康熙二十年(年)基本完成。在清朝中叶曾经有过三次扩边。现在的旧门乡有头道边、二道边、三道边3个村落。这3个村落及白塔乡老边的地名都是当年三次扩边的历史见证。

  清廷一方面要维护“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一方面还要促进关内外贸易的发展。因此,在交通要塞开设许多通道,称边门、台门或边台门。据史料记载,当年在柳条边共开设边门21座(后来减为20座)、边台座,水口(柳边横跨江河处称水口)数百个,分为东、西、北三段。

  据《辽东地方志》记载,清顺治八年(年),在宁远(今兴城)城西芹菜沟(今羊安乡芹菜沟村)开设芹菜沟边门。康熙十四年(年),朝廷下令第一次扩边,关闭芹菜沟边门,在二道河子(今旧门乡二道河子村)开设新边门,因此,称芹菜沟边门为旧边门,简称旧门。这是兴城历史上第一个旧门地名的由来。第二次扩边是在康熙二十五年(6年),随着柳条边的变化,边门的位置也有所改变,二道河子边门移至兴城河上游岸边(今旧门乡政府附近),因为是新开设的边门,所以称为新台边门。也就是说,现在的旧门当年曾经一度是一座新门。

  康熙三十六年(年),清廷实施第三次扩边,柳条边再一次北移,边门再一次发生变化,移至今葫芦岛市连山区新台门镇境内,也称新台边门,简称新台门。有了新的新台边门,过去的新台边门便成为旧门了。羊安乡芹菜沟的旧门名称也就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后来,新台门、旧门两个地名就固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三头村曾经一屯跨两省

  兴城市药王乡东北边有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叫三头村。现有居民多户,人口人,有满、汉、蒙等民族。

  清代康熙年间“拓展皇边”,挖沟筑壕,连绳插柳,称作柳条边墙。边墙由西南向东北从三头沟通过,这才有了“边里”、“边外”之说。后来,边里和边外人口聚集增多,顺山沟形成一个较大的村落,原来的边壕也恰巧成了村中的大车道。

  民国时期延续清制以边划界,有关当局并未考虑三头沟是一个自然村的实际情况,仍以屯中边壕为界,便把道北的边外划归热河省凌南县所辖,道南的边里归属辽西省兴城县管辖。年6月,建昌县从热河省中辟出,划归辽宁省管辖,并将六家子、莲蓬沟、大石门、丁家屯4个村的29个自然屯划归兴城,三头沟屯才归为一个完整的自然屯。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边外居住的村民多为满族、蒙古族,有黄、张、王、宋四大姓氏。边里居住的村民多为汉族、满族,有佟、赵、周、王四大姓氏。据说佟姓人家是满族镶黄旗,清朝时是个养马庄主,专为朝廷养马,现在三头沟还有一块地叫马房后。早些年老佟家屋里还供奉着祖宗的牌位,外间房内摆的家具都是铁梨木制作的。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三头沟生产大队以屯中车道为界,将道南划为三东,道北划为三中、三西3个生产小队。年建乡设村,三头沟生产大队改为三头村,三东、三中、三西3个生产小队改为三东、三中、三西3个村民组。

  三头村虽然名不见经卷,但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20世纪80年代,一村民挖菜窖时曾挖出辽金时期的三脚铜锅。年春天村民修路时,还挖出一些“五铢”铜钱……岁月如梭,柳条边的形成已有多年的历史。世代居住在三头沟的人们对边里、边外的概念并没有因时间久远而淡化。时至今日,不但一些老年人从残存的边墙遗迹中记起那些沧桑往事,就连小孩子也知道屯子哪个地方是边里,哪块是边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如今的三头沟人,不论边里边外,姓氏之间、民族之间都和谐共处,务农经商,生活越来越富庶。

来源:葫芦岛日报·周末(4月1日)

触手可及“微”观天下

长按上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izhongzx.com/szxny/115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