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永恒主题,家乡是艺术创作的不竭动力。离开了乡土的滋养,艺术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弘扬绥中文化的活动。
绥中,南襟渤海,北枕燕山,风景粗犷而又秀美。明清有古人创作《前屯八景》诗,民国亦有先人作《绥中八景》诗。选景虽略有不同,但均在翰墨淋漓间勾勒出绥中地区的大美风光。绥中八景的创作初衷,就是要使我县每一个旅游风景区都有一幅相应的中国画作品,对内增加文化底蕴,对外打造绥中名片,从而推动我县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本次活动从年12月筹备伊始就受到了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历史文化博物馆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关心和支持,提供了大量的历史和人文资料。全体创作人员精心选取景点,对每一个入选的景点历史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查阅了大量翔实的地理等资料。年10月10日,“绥中八景”开始进入写生创作阶段。主题创作组织者画家于飞表示,本次创作将带领群体不负社会各界期望,力推“艺术创作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增加绥中文化底蕴而创作”之风。“我们创作的作品不一定尽善尽美,但一定能够做到为绥中风景留下时代的风土人文中国画创作图示记录,给后人留下继续创作的可寻足迹,由此带出一批热爱家乡、团结向上、认真学习、踏实创作的艺术创作群体”——于飞老师如是说。
本次写生结束后,活动将进入团体钻研、个体创作阶段,力争年底完成并装裱后陈列于“绥中八景”国画陈列馆,免费为群众开放观摩。面对这一立足家乡、讴歌本土、扎实创作的群体,我们有理由相信,“绥中八景”创作活动一定能取得圆满成功!绥中八景——碣石旭日碣石,位于绥中东戴河止锚湾海滨。由三块高出海面20米左右的巨大礁石组成,东边一块礁石从远处望去如一人矗立在海中,民间传说为孟姜女投海葬身之后转化为礁石,因此也称姜女石。公元年,曹操在击败乌桓回师途中路过碣石,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观沧海》。每逢落大潮,从岸边到礁石隐约现出一条巨石铺就的海中栈道,可直达礁石脚下。在碣石的东西两侧海岸,各有一峭壁伸向海面,像两条巨龙静卧在海中,构成似“二龙戏珠”的独特景观。碣石听涛主创画家——骆文良,辽宁省美协会员,县美协副主席。以山水画创作为主,作品风格多表现云横山岭、俯视及平视之景,作品意境深远。骆文良青年时期因生活所迫,背起行囊八方学习美术并从事工艺美术工作,大量的学习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国画技法功底。中年以后业余时间从事中国画学习创作。近十几年来,他参加大量的全国行业内笔会交流活动,踏踏实实的学习,实实在在的处世,吃苦耐劳精神使他的国画作品日新月异。受到收藏家和企业家喜欢,众多作品陈列收藏于国内大型企业接待大厅。八景之古塔晴雪:绥中前卫斜塔,古称瑞州歪塔,坐落在绥中县西南27公里处前卫镇内。此塔建于北魏,距今已有多年。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斜塔高10米,塔身向东北方向倾斜12度,塔尖水平位移1.7米。斜而不坠,歪而不倒。塔身为青砖砌成,实心单项,分三级呈八角形。斜塔虽经千年风雨的腐蚀,但塔身上的砖雕图案花纹仍清晰可见,此塔虽不高耸入云,但昂首望去,飞檐凌空,却也雄伟壮观。目前已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斜塔候选世界纪录,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斜塔”。(古塔晴雪)主创画家——于飞职业画家,绥中县前卫出生。作品收藏陈列于北京荣宝斋、中南海会议厅、北戴河国家机关会议厅;一日一画国画教学播放于央视书画频道,水墨丹青国画教学播放于地区电视台,电视访谈(别样人生——画家于飞)。国画作品以山水画和写意花鸟画创作为主,其写意葡萄作品,把中国画技法点线面结合发挥的登峰造极,枝干藤蔓以书写性为之成线,叶片以侧笔破锋为之成面,葡萄以没骨圈厾为之成点,形成画面形象与艺术语汇之主体要素。线之穿插、面之主次、点之聚散、行笔稳健老辣、力透纸背;主干之勾勒皱擦兼施、叶片之枯湿浓淡互破、圈果之冷暖虚实相渗,使物象形质丰满、气韵天成、遐思中见妙境、充盈着真情、妙境与生趣。不仅继承前人在绘画艺术中的传统表现,更在完成他自身的创新追求,在国内行业树立起了地位。他是用理论的眼睛去探讨画之外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观赏他的作品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趣,始终能看到他对于魏晋时期所倡导的那种“含道映物,澄怀味象”的传承和转换,以笔墨的形式转化为个人的生命体验。他作品中深蕴的精神性也表现出了一种文化指归。编辑:张月,校对:林欢,主编:白翼祥爆料投稿申请转载授权
请·撩小编圈圈
等你哦
也可以直接在我们《绥中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