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出门
我的妈呀,又穿少了
冷风那叫一个吹啊
还好快要供暖了
现在家家都有暖气、空调
然而
在那个出门基本靠走,取暖靠抖的年代
咱绥中人是咋过冬的
你还记得么?
取
暖
篇
火墙还记得小时候
贴近炉子的那面墙一般都做成“火墙”
别看是砖和水泥砌的
可比暖气片暖和多了
冬天在外面玩冷了
进屋直接就把小手贴在火墙上
贼热乎
火炕除了火墙还有火炕
邻里邻居坐在热炕头,唠唠家长里短
不止屋子热火,气氛也热火
到了饭点儿,必然在火炕上吃饭
大铁锅做出来的饭,看着都热乎
或者在火炕上打个麻将
别说手脚了,连屁股都是暖的
这火炕不容易凉,晚餐烧一次火
火炕足够热到第二天天亮
睡在上面特别舒服
生炉子小时候肯定有看过父母烧炉子的
在炉子上面烧上一壶水
不多一会,屋子暖了水也热了
早起的时候用刚烧好的温水洗个脸
感觉和现在热水器里出的水一点也不一样
糊窗户为了防止窗户漏风
都会给窗户糊上塑料布
有时候屋外糊一层,屋里糊一层
塑料布和窗户之间一定要留出缝隙
小时候最愿意干的就是抠塑料布
一捅一个眼儿
家里所有窗户都没能幸免
虽然抠完肯定挨揍......
洗澡那时候葫芦岛的冬天
洗澡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那时候家里没法洗澡,都去澡堂子
去澡堂子泡一泡,浑身都热乎
水不热的时候喊一嗓子
师傅就赶紧往里加煤
热水袋晚上睡觉怀里都会揣一个热水袋
灌满热水,盖子拧紧
然后扔到被子里
等睡觉的时候就会觉得被窝里暖暖的好舒服
虽然现在也会用热水袋
但已经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
你还记得冬天的被窝里
塞进一个热水袋的幸福感吗?
棉被我们盖的都是自家弹的棉被
自己家弹的棉被,特别实在
盖上一点儿风都不透
家家户户都有这种花儿被子吧!
当年的经典款
衣
着
篇
狗皮帽子、军大衣那个时候东北人貌似有个标配
狗皮帽子、军大衣
任外面有多冷,俺们都不怕
吼~就是这个范儿↓↓↓
大棉袄、二棉裤小孩子冬天
都穿长辈亲手做的
大棉袄、二棉裤
用的都是特别蓬松的棉花
穿上贼暖和
毛衣穿着妈妈织的各种花样的毛衣
走在外面总会被问
毛衣的花样是怎么织出来的
那时候别提多骄傲了
“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我冷”
小编想说,世上真的只有妈妈好!
手闷子手闷子也是一特色
那时候的手套实打实的厚
孩子的两只手套中间必定要带个绳儿
要不然
孩子在外边野疯了手套就不一定哪儿去了
大棉鞋大棉鞋也是冬天必备
那时候的棉鞋还没有演化成“靴子”
就长这个样子
吃
喝
篇
杀猪菜家家都有一口大缸,冬天腌上一缸酸菜
能吃到春天,酸菜馅儿饺子,酸菜血肠
一口酸菜一口米饭,噎着了喝口酸菜汤
满满一锅的杀猪菜,就着蒜
吃的直冒汗
烤地瓜或者来个烤地瓜,烤土豆也行
不等凉了就着急扔嘴里
别提有多开心了
冻梨什么水果吃起来是甜甜的,脆脆的
咬下去还带着些冰渣的
在东北长大的孩子肯定都吃过
这自然是冻梨啦
每次遇见都忍不住流口水
现在吃着也没有以前的味道了
冻豆腐普通的大豆腐放在室外去冻
只要不化冻,能放上几个月
吃起来口感就越筋道越好吃
冻豆腐配酸菜简直一绝
酸爽、劲道,入味、滑嫩
冰糖葫芦还是冰天雪地吃冰糖葫芦才过瘾
甜甜的糖衣包裹着酸酸的山楂
在室外低温之下体验一种超脱的酸爽感觉
虽然没有现在那么多的花样
但也是人间美味
冰柿子冻柿子是东北传统的冬季水果
到了冬天
咱东北人就把柿子搁在室外冻成冰坨
那时候
冻梨和冻柿子几乎普通人家
冬天能吃到的唯一水果
粘豆包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
蒸好的粘豆包
要放到室外零下二十多度的气温下冰冻
然后储藏到大缸里
冻好后,在城里有亲戚朋友的
就该挑个头均匀的豆包给亲戚朋友们送去了
啃过冻豆包的举手
雪糕俺们都爱冬天吃雪糕
尤其是下雪天,最有气氛
咱东北冬天的特色
雪糕都是放室外卖的
回家时候买一大兜子
坐在热炕头,吃着雪糕
爽歪歪~
冻饺子一到冬天就会包一大堆饺子冻起来
因为这里有天然的大冰柜
这种场面小时候是不是很常见呢
捞鱼实在馋得不行,就去打鱼吧
拉上网,叫上乡里乡亲去溜网
一捞就捞上来一堆大尾巴鱼
玩
耍
篇
看冰花寒冷的冬天
有一道独特的风景
就是每天出现在阳台玻璃窗上的冰花
很好看……
小孩子最喜欢趴在窗户边
哈着气用手在玻璃上“作画”
拉爬犁爬犁的形状类似滑雪板
还记得大家都是比赛谁拉得快
到达终点后
换坐着的人拉
滑哧溜就比谁滑的远
你是站着滑,坐着滑都行
滑之前你还可以来段助跑
那时候摔倒也是大笑
那时没有智能手机
也没有wifi
更没有王者荣耀
我们的笑容就是那么灿烂。
如今,一些事物已经离我们远去
取而代之的是高档化妆品、名牌时装
每天忙碌的工作和生活……
看到这些画面有没有勾起你的回忆呢
天气转凉,小伙伴们记得添加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