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习读本写榜样故事,习百年历程,记初

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190812/7375991.html

自今日至未来

榜样

本期我们和孩子们分享《榜样》故事第四章——春天的故事。

风起云天,潮涌东方。以年为起点,古老的中华民族开启了走向复兴的壮阔征程,年轻的人民共和国迈向大踏步追赶时代的现代化道路。世界东方的这片热土,在奋进中发展,在变革中新生。40年来,中国奏响改革开放的激扬乐章。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始终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改革开放大潮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向民族复兴澎湃而去,幵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书写了中国发展进步的壮丽史诗。

榜样人物

邓小平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

邓小平(年8月22日-年2月19日),四川广安县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榜样故事

向上滑动阅览

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在这个会议上对中国共产党政策的历史转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当邓小平向全党全国人民大声疾呼“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些真理的时候,改革,作为急迫的历史任务摆在了人们面前。

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上,在听取了广东省领导习仲勋、杨尚昆提出的针对广东省的汇报后,邓小平说出了脑海里早就思考好的设想:“你们上午的那个汇报不错嘛,在你们广东也划出一块地方来,就叫特区,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可以给些政策,你们呢,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年6月12日,在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内,邓小平向前南斯拉夫贵宾科罗舍茨详细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谈到开放政策时,他说:“我们呢,首先搞了深圳经济特区。当时我们党内还有人采取了怀疑的态度,不相信我们是正确的。”邓小平打了个手势,提高了声音说:“现在我可以放心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所有的怀疑都可以消除了。”

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如隆隆的春雷响彻神州大地,传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年9月7日-年5月22日),男,汉族,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年9月7日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榜样故事

向上滑动阅览

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

那时国家实行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然而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在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年,严重的大饥荒像蝗虫般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

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走在实验田里,突然发现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心研究。终于,在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种的“南优2号”杂交水稻亩产量达到公斤,与常规亩产公斤的水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虽然袁老已经获奖无数,虽然他已经年过九旬,但他仍然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袁隆平老先生一生勇于克服困难,坚忍不拔,敢于勇攀高峰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杨利伟

航天英雄杨利伟

杨利伟(年6月21日一),男,汉族,年6月21日出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中央候补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

榜样故事

向上滑动阅览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以其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被选入“3人首飞梯队”,并被确定为首席人选。

“飞船模拟器”成了杨利伟的“家”。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专业技术训练场所。飞船从发射升空到进入轨道,再调姿返回地球,持续时间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有多个。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故障排除,只有靠反复演练。后来,在5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中,他取得了2个99分、3个分的好成绩,专业技术综合考评排名第一。

年10月15日晨,杨利伟进入飞船,按照规定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发射前的各项检查。8时59分,0号指挥员下达了“1分钟准备”的口令。火箭即将点火。指挥大厅里充满紧张气氛,许多观看飞船发射的人,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切在瞬间仿佛凝固了。指挥大厅里传出了清晰的口令:10、9、8、7、6……这时,屏幕上出现杨利伟向大家敬了一个标准军礼的画面,全场顿时掌声雷动。

杨利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让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件事在中国太空事业上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共读榜样故事

牢记初心使命

传承红色基因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izhongzx.com/szxly/10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