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诞生于距今万年前的非洲。
第四季冰川时期开始于万年前,拱卫北极地区的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就已经移动到现在的位置并大致保持稳定。同时,全球气温下降,非洲的古人类等古代动物,为了适应环境继续生存,只能四处迁徙,探索更宜居的范围。
史前动物组图距今1万多年前,人类的祖先开始挑战严酷环境,来到亚欧大陆与北美洲的极北地区生活,以渔猎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他们与已经在这里生活了数十万年乃至百万年之久的动物们相爱相杀。
其中的一些动物的并不幸运,它们陪伴了我们的祖先,成为了人类生存的衣食来源;但是,却没有来得及见到我们。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悲剧动物中的典型代表。
洞穴狮
Pantheraspelaea
洞穴狮诞生于60万年前,在距今大约年时灭绝,是生活在几乎整个欧洲、亚洲北部与北美洲北部草原与林地的远古猫科动物;主要以鹿为食。
此外,它们还捕杀过野马、幼体猛犸象甚至个别倒霉的原始人类,是当时最顶级的食肉动物之一。虽然它的名字中有“狮”字,但是它的基因与现在的狮差别很大。
科学家在欧洲与西伯利亚的多个地区,发现过洞穴狮的尸骨。年,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的冻土层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两具洞穴狮幼崽尸体,推测它们生活在距今-0年之间。
在另一发现洞穴狮尸骨的地点,还出土了-年前的原始人、狼、鹿、野马和鱼类残骸。它们很可能把初生幼崽藏在洞穴中。
在欧亚大陆,洞穴狮可能与同时代的鬣狗、豹、熊与狼等猛兽竞争猎物。
洞穴狮走向灭绝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导致鹿等食物来源与栖息地减少;至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尚在研究中。
猛犸象
Mammuthusprimigenius
猛犸象,是古代冰川环境中的代表性群居动物,生活40万年前的西伯利亚与阿拉斯加地区,灭绝于年前,是如今亚洲象的古代亲戚;也是目前科学家研究较多的史前哺乳动物。
它们体型与今天的非洲象类似,长着长而弯曲的巨大象牙,寿命可能长达60多岁,非常适应寒冷环境。全身长满浓密的毛。外层长毛防水防风,长度为几十厘米。贴身卷曲绒毛用于保暖,长度只有几厘米。耳朵与尾巴的尺寸极小,能降低冻伤风险和减少散热。
猛犸象与北方地区的早期人类共同生活,成功猎杀一只,或是找到一具新鲜尸体,就能让整个部落吃好久。它们的牙齿和骨骼还被制作成工艺品与骨器工具,至今仍是文物交易的对象。一些远古时代的岩画作品中有猛犸象的形象。
在最近几十年间,科学家多次在冻土层中发现保存较为完好,甚至带有毛发的猛犸象尸体。
猛犸象的灭绝原因,主要是自然因素。一些群体存在近亲繁殖,先天缺陷不断积累,数量越来越少。气候变化使得栖息地不断缩小,从年前的万平方公里,缩小到0年前的80万平方公里。人类狩猎活动,给了残存象群最后一击。
猛犸象以一些颜色较深的植物为食,在它们逐渐灭绝的过程中,这些植物疯长扩散,从阳光中吸收了更多热量,让栖息地的温度上升了大约0.2度。
披毛犀
Coelodontaantiquitatis
披毛犀生活在距今万年的亚洲北部和欧洲地区,在年前灭绝了。
古人类的岩画中,就有对这种史前巨兽的描绘。人们在冻土层中发现过披毛犀的遗骸。西伯利亚居民一度将披毛犀角当做大型鸟类的脚爪。中世纪的奥地利人,甚至将披毛犀头误认为龙头。
科学家们用基因技术判定,它们与现存的苏门答腊犀牛存在亲缘关系,但是体型与当今的白犀牛类似,拥有2枚犀牛角,前长后短纵向排列。前方的长角能长到1米-1.4米,重量接近15公斤。
与猛犸象类似,它们的体毛,也是防水防风外套与贴身保暖层的组合,身体结构适合在寒冷环境中生活。成年的披毛犀在自然界中没有敌人,但是洞穴狮和鬣狗可能偷袭幼年犀牛。
科学家曾在成年犀头骨上发现过山猫袭击的痕迹,推测是幼年遇袭受伤,但是伤情不重。
披毛犀一度与古人类共同生活。犀牛骨残片上的刻画痕迹与创伤,证明人类猎杀过活体和吃过尸体,甚至砸破骨头吸取骨髓。原始人还把骨和角做成武器与工艺品。
在俄罗斯的大利亚霍夫岛上,曾发现过年前的犀角长矛,这是同年代最北部的人造物件。
披毛犀最可能的灭绝原因,是早期人类活动范围扩张,逐渐挤占了栖息地;气候变化和狩猎活动都是次要的。
爱尔兰鹿
Megalocerosgiganteus
爱尔兰鹿是历史与现存最大的鹿之一,据推测体重上限可能逼近公斤,每天要吃差不多40公斤新鲜食物;但是,它们与现存的最大鹿——驼鹿,并没有亲缘关系。
爱尔兰鹿大约生活在距今45万年前欧亚大陆的低矮草原和灌木林地中。最新遗骸有0年的历史,埋藏地点是西伯利亚。它的特点是体型庞大,生长着巨大的角。在法国,在0年-年前的原始人岩画中,就有它们的形象。
它们善于快速耐力奔跑,速度超过70公里/小时。
爱尔兰鹿灭绝的原因,最可能的是环境变化导致食物来源减少,只能产生体积和鹿角缩小、生育率下降的进化适应。人类活动的扩张和狩猎,进一步压缩了栖息地,直至其灭绝。
草原野牛
Bisonpriscus
草原野牛曾经生活万年前的欧洲、亚洲中部、亚州北部、亚州东北部和北美洲的广大地区。不过,在年前,这些经历了大规模迁徙,熬过了冰河时代的动物,灭绝了。
科学家们认为,草原野牛活着的时候,是肩高2米,体重公斤,牛角长达半米且双角间距1米的怪兽。
年,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费尔班克斯(Fairbanks),出土了一具保存完整的草原野牛幼崽尸体。科学家们为了庆祝这一发现,从它的脖子上切了一块,做成炖牛肉吃掉;然后将剩余部分送进博物馆,作为永久陈列展示。
年,另一较完整的尸体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重见天日,推测死亡时间为年前。
原始人对草原野牛并不是陌生,它们创作了若干以这种巨兽为题材的岩画。
科学家们认为,草原野牛的灭绝原因,一是气候变化导致栖息地环境改变,一是原始人类的扩张与捕猎。。
总之,这些大型动物的灭绝,既有自身繁殖率低、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这样非人为因素有关,又是早期人类势力范围扩张和大肆捕猎的后果。
时至今日,有了工业革命与商业化加持,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增无减。最大的表现就是最近二三百年间人口爆炸极大增加了对资源的需求、伴随着对环境的破坏掠夺式开发、对气候的人为影响和对野生动物的摧残。
这些负面效应,要远远超过最近几十年内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和补偿。
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有这样的灭绝动物纪念碑
尽管尖端科技和充足经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被人为损害的生态环境,但是物种的灭绝是不可能逆转的。因为人类活动影响而处于绝户边缘的濒危动物,一旦灭绝,那就是永久消失,不可能复活了。
历史教训就是,
在生活便利度空前的现代社会中,
更要构建生态文明,
树立环保意识,
防止上述悲剧一再重演!
合作与投稿请联系lnfoTripol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