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本是乐府曲调,相传为曹丕所作,曹丕、萧绎、庾信、陆机等人都曾以“燕歌行”为题进行创作。高适以“燕歌行”为题,书写盛唐时期的边塞生活。
高适,字达夫,唐代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雎阳),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等职,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成“边塞四诗人”。其实,高适创作体裁多元,多反映人民的生活。
自唐开元十八年(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十五年(年),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高适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开元二十一年(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开元二十四年(年),安禄山讨伐契丹,由于恃勇轻进,被打败。开元二十六年(年),平卢军使乌知义被逼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写成此篇。
全诗如下: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chuang)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zhu)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介绍了写作背景。“张公”就是指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征戍”是远行戍守边疆之意。序言告诉我们,在开元二十六年(公元年),有个跟随御史大夫张守珪远征外族而返回的人,作了一首《燕歌行》给我看,有感于边疆征戍之事,我写下这首《燕歌行》,以应和他。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中的“汉家”借指唐朝。“烟尘”指战地的烽烟和飞尘,代指战争警报。“东北”是指契丹等少数民族在唐朝的东北方向。“汉将”指张守珪将军。“破”是击败、平定的意思。“残贼”是残忍的边贼之意。这联诗是说,唐朝的东北方向传来了外族入侵的战争警报,唐朝的将士们辞别家乡远赴边疆,为了击败凶残的边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中的“横行”是纵横驰骋之意,指在战争中所向无敌。“非常”是特别地之意。“颜色”在这里指奖赏和荣耀。这联诗是说,将士们本来就骁勇善战,在战斗中所向披靡,皇上又特别地赐予他们奖励和荣誉。这联诗描绘了战争中的有利形势。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中的“摐金伐鼓”就是敲锣打鼓之意。“榆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境内,这里代指山海关。“旌旗”指军队中的旗帜。“逶迤”形容曲折连绵的样子。“碣石”位于辽宁省绥中县。这联诗是说,将士们强锣打鼓,雄赳赳气昂昂地挺进山海关,旌旗招展,散布在碣石之间。这联诗描绘了将士们出征的情景。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中的“校尉”是官阶名,武官,仅次于将军。“羽书”是指插有羽毛的紧急军事文书。“瀚海”指大沙漠。“单于”是秦汉时期匈奴首领的称号,这里指敌军将领。“猎火”是指狩猎时放的火。“狼山”是阴山山脉西段,在内蒙古境内。这里的“瀚海”与“狼山”代指战场。这联诗是说,校尉传出的紧急军事文书飞越瀚海,敌方将领狩猎时放的火光已经照到了狼山。这联诗描绘了战事的紧急。
以上八句为第一段,主要描绘了出师的情景,前四句写出师背景,后四句写出师阵容。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中的“极”是至、到达之意。“边土”就是边境、边疆之意。“凭陵”是侵犯、欺侮之意。《魏书》中有言:“会彼边镇弃守而去,故晋前军得以西进,非敢凭陵魏境。”“杂”是夹杂之意。这联诗是说,大唐山河荒芜萧条,满目苍凉的景象直到边境,胡人的骑兵犯我边境,他们的兵器声中夹杂着风雨之声。这联诗描绘了敌我之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联通俗易懂,点明了敌强我弱的原因。“半”字用得很妙,两军对垒,战死们死生未知,把底层士兵亦人亦鬼的状态描绘出来。“犹”字也用得很妙,交战激烈,上层将领还有闲心在美人帐中听歌观舞,把上层将领的松懈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这联诗是说,战士们充分陷阵,生死未卜,仍有将领在营帐中听美人唱歌,看美人跳舞。这联诗点名了上层将领腐败是战争失败的原因。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中的“穷秋”是指深秋时节。“腓”是枯萎之意。“孤城落日”给人一种凄凉之感。“斗兵稀”就是战斗的士兵很少了。为什么很少了?因为大部分都战死了。这联诗是说,深秋已到,大漠的本来就不多的草都枯萎了,太阳就要下山了,孤城一座,稀稀拉拉的士兵还在战斗。这联诗给人描绘了一种凄凉不堪的画面,在悲凉之中投射出一种艺术美,这种美,是无奈之美,是哀伤之美。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中的上半句是写将军,后半句是写普通士兵。将军受到皇帝的恩遇,骄奢情敌,掉以轻心,指挥不力。纵使士兵们拼尽全力,还是不能冲出敌人的包围圈。这联诗通过将军与士兵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将军的反感与厌恶之情,以及对士兵的同情怜悯之情。
以上八句为第二段,主要描写了战斗过程。前四句讲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讲日落西山,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同时,在叙事中夹杂议论,点名了敌强我弱的原因。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中的“铁衣”指远征的将士。《木兰辞》有言:“寒光照铁衣”。“辛勤”在这里是艰难之意,一是征战艰难,二是返乡艰难。“玉箸”是指白色的筷子,这里用来比喻思妇的泪水。刘孝威在《独不见》有言:“谁怜双玉箸,流面复流襟。”这联诗是说,身披铁甲的将士远戍边疆,很久未归,其实一分别妻子就泪如雨下。这联诗的描写具有普遍意义,每个战士都代表了一个家庭,每牺牲一个战士,就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破裂。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中的“城南”是指唐朝都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断肠”是指被丈夫的思念之情与担心之情令自己难受无比。“征人”就是远征的战士。“蓟北”在这里泛指战场。这联诗是说,住在长安城南的少妇因思念丈夫、担心丈夫,内心非常难受,远在东北战场的战士也只能白白地回首而已,归期未知。这联诗描绘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影响,也有普遍意义。
“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中的“边风飘飖”在其他版本中也被写为“边庭飘飘”。无论从意思来看,还是从格律来看,这两种写法相去无几,都形容边地形势动荡飘摇。“那可度”中的“那”通“哪”,“度”就是穿过、越过之意,“那可度”就是“哪里可以度过”之意。“绝域”是指更遥远的边陲。“更何有”是指更加荒凉不毛。这联诗是说,边地形势动荡飘摇不可以轻易往来,更远的地方更加荒凉,杳无人烟。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中的“三时”是指早上、中午、傍晚。“阵云”就是战云。“刁斗”是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器具,铜质,有柄,能容一斗,体呈盆形,下有三足细柄向上曲,柄首常作成兽头型,口部带流,军中白天可供一人烧饭,夜间敲击以巡更。这联诗是说,白天一整天战云密布,杀气腾腾,晚上寒风凛冽,不断传来巡逻时敲打的刁斗声。这联诗再次形象地描绘战场的紧张气氛。
以上八句为第三段,主要描写了战士与少妇的思念之情。前四句写思念之浓,后四句写相会无期。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中的“死节从来”是指死节从来就是用来报效国家的。“相看白刃血纷纷”形象地描绘了战斗之惨烈,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以死报国,表现了战士们大义凛然的精神。这联诗是说,战场上兵器挥动,鲜血乱飞,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以死报国,哪里还顾得上功劳?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是对战场生活的评价,发出了感慨,表达了对将士们的同情,以及对时局的希望。“李将军”是指西汉的李广将军,李广不仅箭法高超,而且爱惜士卒,善于用兵,匈奴因惧怕李广而不敢南侵,被称为“飞将军”。高适希望唐朝也能出现像李广这样爱惜士卒、善于用兵、令敌人威风丧胆的将军。这联诗是说,你不知道在沙场征战有多么惨苦,现在仍然思念智勇双全的李广将军。
以上四句为第四段,收束全文,赞扬了战士们大义凛然以身殉国的气节,表达了对战士们的同情,也表达了对时局的希望。
本诗的主题在于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军骄奢情敌,淫靡失职,表达了对战士的同情怜悯。我认为,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成为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广为流传,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从结构上看,脉络分明。全诗共分四段,第一段描绘了出师的情景,雄赳赳气昂昂,本可以打胜仗,与后面的战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使得读者去思考失败的原因。第二段描绘了战斗过程,唐军的颓势与之前的雄劲之势大不同,令人深思,作者趁机穿插了关于战败原因的描写——“美人帐下犹歌舞”。第三段描绘了思念之情,青年夫妻的思念之情是人之常情,战争给家庭造成了极大影响。第四段收束全文,发表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第二,从手法上看,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这首诗重在叙事,描绘沙场将士生活之苦,但在其中恰当地发表了议论,“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等句都有议论的成分,发人深思。除了议论,本诗也不乏抒情之句,“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等句都饱含深情,催人泪下。
第三,从内容上看,本诗描绘的场景壮阔,而且具有普遍性。本诗描绘了出师的浩浩荡荡之景,描绘了兵戈相见、血肉纷飞的征战之景,也描绘了思妇望眼欲穿、肝肠寸断的思念悲苦之情,这些与生死、爱情相关的情景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本诗的描绘具有普遍性,不是描绘某一个具体的将军或战士,也不是描绘某一个具体的思妇,而是泛指,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第四,从内涵上看,本诗暗含了对将军骄奢轻敌、淫靡失职、指挥不当的谴责与控诉。战争关系到生死,关系到多个家庭的幸福与分裂。从内心深处而言,所有人都希望减少战争中的伤亡,而这种不负责任的将军导致了战争中伤亡增加,大家对这样不负责任、损害士兵的形象恨之入骨。这首诗的内涵也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总之,这是一首结构清晰、叙事宏大、议论得当、感情充沛的边塞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士兵的同情怜悯之情,更表达了作者对失职将军的谴责之情,并间接对时局提出了希望。
榅桄您的赞赏就是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