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明记五十一辽东镇葫芦岛市绥中县山海

白癜风怎么治才会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7/5602607.html

明辽东镇绥中朱梅墓考古视频

英雄浩气千古传,威名声震边陲关。

五挂将印守平安,五百载后世人瞻。

乱世出英雄,谈到明末清初的猛将,明军阵营里,人们就会想起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祖大寿等一干猛人。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有位叫朱梅的将军,名声曾经同样响亮。因种种原因,没被清朝官媒广泛宣扬,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今天的历史书籍关于记载他的足迹甚少,只留下一座墓园,和只言片语的碑文记录。本期笔者带各位感兴趣的读者一起探寻这位明末著名边将留给后人的不解之谜。

朱梅墓位于辽宁省绥中县李家镇石碑坊村,是辽宁省唯一的规模宏大、保存较完整的明代石刻群。朱梅墓园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占地3.8万平米。现地面由南向北存有华表、石狮、石坊、石门、石虎、石羊、石马、石人、石碑、及墓冢等。墓园规模大,历经年保存完整,十分难得,是明代大臣墓中十分少见的,朱梅是明末战功卓著、威震蓟辽的边将,其镇守山海关有功,死后,明廷为表彰其功绩,为其建造这座规模宏大墓园。明朝众将中,死后有如此尊祟者也不多见。更难得的是,他因为战功卓著与作风正派,口碑极好,在统帅袁祟焕被冤杀后,竟未因此受牵连,反而在死后荣光下葬,这在一向性多猜疑、狠毒寡情的祟祯一朝,也是个不容易的事。朱梅虽姓朱,但却不是明朝皇族宗室,笔者猜测,朱将军墓园修得这么宏大,除了精忠报国,战功卓越外,也与他和皇族同姓有关,了解明史的都知道,明末乱世猛将能臣辈出,但朱氏皇族却腐败无能,朱姓没有能人力挽狂澜,挽救国运,相反,清朝的开国两代皇帝都是勇猛的战将,亲自带兵在前线督战,朱梅的出现给大明朝的悲惨落幕增添了几分洪武永乐回光返照的英雄色彩,被皇族厚葬也就无可非议。

目前墓园现存古迹:华表(2)、石狮子(2)、石牌坊(1)、石门(1)、石虎(2)、石羊(2)、石马(2)、石人像(2)、赑屃石碑(4)、石供案(2)、墓志铭(3)。下图是笔者标注的绥中县石牌坊村朱梅墓神道示意图,红色线条即是朱梅墓神道。

墓园碑文、题额、记录了明末蓟辽两地区重大军事活动,记录了一位边将的真实经历,对研究明末政治军事形势,具有文献价值。墓园整体布局严正、规范,制作精致。石坊巍峨壮观,其上石刻图案精美生动;石兽石人造型古朴庄重;题额及碑文刻字或楷或篆,或敦或清秀,中规中矩,各有千秋。这对今天研究古代丧葬文化,研究建筑、雕刻、书法等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朱梅,字海峰,明末辽东广宁前屯卫(今绥中县前卫)人。他为人忠厚,办事精明干练,在明军中初任副将之职。明天启六年,他与袁崇焕一起,抗击后金军的侵犯,身先士卒,视死如归,终于以少胜多,击退了努尔哈赤的军事进攻,取得了宁远保卫战的胜利。明天启七年,朱梅又与袁崇焕一起,击退了皇太极的后金军的进犯,取得了宁锦大捷,保卫了山海关与京师的安全。广宁失守后,军心民心不稳,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朱梅出任山海关总兵。上任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安抚百姓,重修长城,招收降丁,开展屯田,大大增强了山海关的防务。

(山海关总兵府)

朱梅早年投身军旅,驰骋疆场,在防御蒙古部落的战斗中屡立功勋,由于“勇略素优”,到明神宗万历末年,已由下级军官升为备御,在辽阳、义州(今义县)一带驻守。从万历末年经天启到崇祯初年的二十几年中,由于东北的女真族势力日益强大,不断向明军发起进攻,辽东兵事连绵不断,朱梅的主要作战对象也由蒙古部落转化为女真军队。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到辽东督师后,十分器重朱梅,将朱梅调回宁远,成为驻守关外重镇宁远卫的将领。孙承宗离职后,袁崇焕同样重用朱梅,嘱咐他积极练兵,准备迎战后金军队的进犯。

朱梅身经百战,屡立功勋,是打出来的猛将。从天启元年到天启七年,仅仅七年的时间里,朱梅就因为战功累升为游击将军、参将、副将、总兵,并挂征辽前锋将军印。明朝的军事制度是,军事将领平时可以担任副将、参将等职务,但只能是有战事爆发或防御备战的需要,才给予将领“挂将军印”或担任“总兵”的职务,也就是说,明朝的“挂将军印”不是固定职务,“总兵”也并不是定额的,完全根据敌情需要。当形势不那么紧张时,“挂将军印”或担任“总兵”的将领,要交回大印,仍旧担任原来的军职。这主要是防止将领利用手中握有的军权武装叛乱,也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因此,朱梅一生五次挂将军印,早在第一次“挂将军印”之前好几年,他就是关外名将了。朱梅虽姓朱,却不是皇族子孙,是辽西走廊土生土长的将领,资历深厚,战功卓著,但从不居功自傲,也不善于投机钻营。他淡泊名利,一心守土,宁锦大捷后不久,袁崇焕受阉党攻击被迫辞官回乡养病,当时辽东许多将领推举朱梅为关外的军事主官,被朱梅婉言谢绝。在朱梅看来,将军的职责在守卫国土,不在于争功求官,有人建议他向皇帝上书自荐,朱梅也没有同意。朱梅五挂将军印,都是朝廷和上级赏识的结果,他并没有自己为自己争取过一官半职。

首次挂印:天启六年(年)正月,朱梅率军参加了宁远保卫战。他下决心死守宁远孤城、负责坚守北门。战事十分惨烈,三天三夜的血战中,朱梅几乎没有合眼。在后金军队的猛攻下,宁远城几度危在旦夕。守城军民众志成城,红夷大炮向后金军队开火,努尔哈赤大军兵败城下,最后不得不撤兵。战斗中,朱梅不仅防守北门,还奉命驰援西北角城墙,功勋仅次于满桂。战斗结束后不久,皇帝下旨任命朱梅为代理都指挥佥事(相当于省军区代理副司令)。天启七年(年)五月,皇太极亲率15万大军,气势汹汹进攻锦州、宁远,试图攻下辽西走廊,打开入关的通道。朱梅此时正防守锦州,他协助总兵赵率教坚守城池,后金军队一连攻打了24天也没能如愿。宁远城在满桂的守卫下同样固若金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宁锦大捷”。由于宁锦大捷的功勋,朱梅受到朝廷的奖赏,被加升为都指挥同知(相当于享受省军区司令待遇的将军)。同年十月,皇帝下旨“给朱梅征辽前锋将军印”,这是朱梅首次挂将军印。

二次挂印:崇祯元年(年)四月,年逾五旬的朱梅第二次“挂将军印”,并得到新任辽东巡抚毕自肃的赏识。同年五月,崇祯皇帝下旨:“以朱梅为都督、前锋将军、镇守宁远等处总兵官”,这是对朱梅的第三次任命,即“三挂将军印”。这一时期,后金军队又攻入大凌河以西的高桥、朱家洼、塔山等地方,朱梅雄风不亚于当年,奋不顾身率兵拒敌,将来侵之敌击退。

三次挂印:第三次挂将军印不久,朱梅经历了一次遇险。崇祯元年七月,宁远城士兵发生哗变,起因是由于朝政腐败,处于防御后金军队前沿的宁远城守军竟然欠饷四个月,辽东巡抚毕自肃多次请求户部调拨粮饷也没有奏效,朱梅也是无计可施。宁远城中十三个营的士兵冲进衙门,把巡抚毕自肃和朱梅等捆绑在城楼上索要欠饷,并进行了殴打。在这种情势下,宁前道兵备副使郭广向商人借了五万两银子方才平息事态,这才解救出毕自肃和朱梅。事后不到一个月,毕自肃由于不堪折辱而死去,朱梅也因此抱病赋闲。

四次挂印:崇祯二年(年)十月,皇太极率10万军队,以蒙古骑兵为向导,绕过辽西走廊袁崇焕的防区,从喜峰口越过长城,直趋遵化,十一月初攻下遵化直逼京师,京师立即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在宁远的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立即派山海关总兵赵率教星夜驰援遵化,随即又调辽东大批将领率所部人马火速赴京勤王。袁在向各处遣将布防时,对朱梅委以重任,并向皇上奏疏:“……臣又虞关门为蓟辽咽喉,须重将镇之,即以朱梅守。”从而朱梅再署平辽将军,即四挂将军印。

五次挂印:袁崇焕下狱治罪后,朱梅也卸任回到家乡前所。孙承宗再次出任辽东经略后,为了邀请朱梅出山抗敌,亲自题诗称赞他。崇祯三年(年),正月,朱梅率部守卫山海关,经过他的悉心调度,击退后金军队进攻,随后朱梅又率部收复了位于今天河北迁安县的建昌营。这年四月,朝廷批准孙承宗的奏请,朱梅再次署掌将军印,这就是“五挂将军印”。五月,朱梅率骑兵步兵一举收复了迁安。随着战争的结束,朱梅的使命结束,他交出将军印信,但仍享受一品武将的待遇。此后的朱梅由于年事渐高,很少过问军务,渐渐地退居第二线。

崇祯十年(年)春,朱梅因病在家乡逝世。崇祯皇帝得知消息,下旨厚葬朱梅,并命人以自己的名义拟写诰文,祭文称:“帷尔勇略素优,忠诚独抱,戎行奋武,累立奇勋。授阃专征,百经血战。至于解围宁锦,克服建、迁,壮山海之厄防,屹长城于万里。”高度评价了朱梅戎马一生的功绩,甚至把他和古代名将马援、郭子仪相提并论,还加赠他太子太保、特进光禄大夫,这在明朝武将中可谓是仅次于王侯的封赠了。

实地探访朱梅墓

走到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石牌坊村南,在一片杂草从中,树立两块文保碑,这里便是明末山海关总兵朱梅墓南入口,年,锦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朱梅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辽宁省政府批准升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入口处曾经有两座4米高的华表镇守,如今只能看到孤零零的一座。

华表顶的小石狮已有近年的历史了。

向北走百余米,在一处农家大门旁的乱草从中,树立着一尊大石狮。

古建石狮通常都是成双的,这只大石狮脚踩大绣球,按古代石狮设计模式,应为雄性,按惯性思维与之并行附近应有只脚踩幼狮的雌性狮子,可是环顾一周没看到。

大明石狮雕工精湛,仪态威严,实乃珍贵艺术品。

石狮矗立在这荒郊野外之处近年,双眼折射出墓主在乱世中忠贞不屈的灵魂。

石狮的底座四周有精美的鸟兽花草雕刻。

向西穿过一片灌木,很惊喜看到了另一尊石狮,但这尊石狮脚下也是踩着绣球,也是雄性。

下图是冬季荒凉的景象,石牌坊就在两个石狮之间北向不远处。

西边这只石狮的头部和东边的石狮完全不同,两只石狮嘴里都叼着缰绳,笔者曾探访过国内很多古建和陵墓,像这样叼着缰绳的狮子形象全国仅发现此一处。

西边这只石狮底座同样四周也都雕刻有精美的动植物图案。

继续向北就来到了石牌坊,石牌坊为三门四柱三楼,单檐庑殿顶。立于明崇祯十年(年),是崇祯帝表彰总兵朱梅,镇守山海关有功,而赐立的。牌坊为青色花岗岩刻造,雕刻精美,气势雄伟。石牌坊三间,砖额上书“圣旨”二字,中路的砖匾书“名勒燕然”,背面书“华表忠勋”,两侧的两路砖匾书写的是圣旨内容,其两路背面砖匾无字。

石牌坊南面明间顶层中间有竖额一方,其上“圣旨”两个大字,及两道圣旨:

一:“朱梅准赠太子太保荫一子锦衣卫正千户世袭钦此”;

二:“朱梅准与祭九坛造坟安葬钦此”。

石牌坊基座上雕刻有各种雕花石鼓。石雕石鼓(门鼓石),历代是功名与权力的标志。相传古代打仗胜利归来的将军,为显耀其赫赫战功,把战鼓置于门前,后来逐渐衍变以门鼓石代替。门鼓石有击鼓、升堂、听政之意,只有衙门或官宦之家才可置立;其次是佛教寺庙,在民间门鼓石有驱邪避灾的法力之说。在封建礼制下,由于礼制文化和等级制度的集中体现,“门第”、“门户”、“门派”等封建思想的滋生,门鼓石被官宦和贵族们演变成最能彰显宅主等级差别、身份地位、权利和“非贵即富”的门第象征,以及联姻家庭身份是否匹配的参照物。

抱鼓石上雕刻梅、兰、竹、菊、荷花纹、灵芝纹、宝相花纹、如意纹、蔓草,表达花开富贵、福寿吉祥等寓意。抱鼓石雕刻分很多种,狮型抱鼓石为皇族专用,鼓型为高级武官,抱鼓型带兽吻头抱鼓石为低级武官,箱型带狮为高级文官,箱型带雕饰为低级文官,箱型无雕饰为富豪大家之用,而普通市民只能用门枕石门枕木。明辽东镇石牌坊基座设计有不同样式,朱梅墓的石牌坊基座是石鼓,广宁城李成梁的石牌坊和宁远城的祖大寿,祖大乐石牌坊基座却设计成石狮子。

华表忠勋百战功,碑狮坊兽尽峥嵘。

当年余勇寒敌胆,勒字燕然显烈雄。

石牌坊南面中间横额上刻“名勒燕然”,为辽东巡抚方一藻所题。背面中间横额上刻:“华表忠勋”,为山海关永平巡抚冯任所题,时间均为“崇祯岁次己卯季夏之吉”,即崇祯十二年(年)六月。中间下面横额刻有:“左柱国恃进光禄大夫赠太子大保前经理军务镇守蓟辽地方五桂将军印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海峰朱公成恩坊”。

坊间“名勒燕然”则是时任辽东巡抚方一藻所题。看似风光的殊荣存在很多世人不知的无奈。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朱梅长子战败降清,对于存于危亡之时的明王朝是很难接受的。而另一面还要表彰有功之臣以激励奋战保国。因此崇祯帝在封赠朱梅的同时没有按惯例追赠其祖上三代,也没有依例封赠其夫人。因此朱梅墓即不能入祖坟,也不能与夫人合葬,落得个表面风光实为尴尬的事实。但无论如何朱梅墓还算保存下了,也成为辽宁唯一一处大型石刻墓地。

两侧横额上曾经刻有,“力奠榆关”和“固守宁锦”,(山海关又称榆关,宁锦:宁远和锦州),可惜后来被凿毁。如今字迹不清。石牌坊上原有概括,朱梅功绩的四句话,十六字被后人有意凿去并加以掩盖。并掩饰以花纹。这是江山易主后的结果。(后两句应该和宁远大捷,努尔哈赤有关,所以被凿的深,什么都看不到)

石坊上面雕龙、凤、鱼、马、羊、鹿等图案。

枋上有浮雕图案装饰,南为二龙戏珠,北为祥麒异兽。柱头上置平板枋,南面雕八仙群像,北面雕凤凰鲤鱼。平板枋上起五踩斗拱四朵,托起单檐庑殿式楼顶,左右两侧间结构相同,柱间以额枋相连,柱顶平板枋上置五踩斗拱两朵。

斗拱上为单檐庑殿顶,形成两侧边楼,楼角雕有鸱吻。枋上分别雕刻祥云瑞兽及花卉图案。

绕着这座石牌坊走了几圈,仔细观察了各处细节,之后沿着村边的土路向北,进入墓园广场。

石牌坊几十米后是墓的主体建筑,全是石构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二柱门,石门为两柱牌坊形制,两柱上原有一对狮子,可惜年12月30夜里被盗。仅存石门柱。

下图是10多年前未被盗走狮子的二柱门。

二柱门后既是石像生了。石像生总共4对,分别是石虎、石羊、石马、石翁仲。

石虎历经近年的风雨,依然保存完好如初。

如今,这只石虎周围被桃园的桃树包围。

静卧的石羊。

同样对面的石羊卧在了桃树林中。

北方漫长的冬季,田野荒芜,5月中旬这里才开启短暂的春意盎然的气息。

站立的石马。

封建王朝冷兵器时代,战马是最被皇家推崇的吉祥物之一。

下图是面对而立的一对石翁仲。笔者很好奇,朱梅是武官,为何墓园没有立武将像,而是立有两座文臣像,一个是老臣、一个是年轻的文官。老臣、新官目目相对,手持护板。要知道明末是重文轻武的,武将的地位待遇没有同级别的文臣高,总兵的权力相对明初大大缩水,朱梅作为明末山海关总兵,死后墓园内能有两位文臣像守灵,足以见得当时的明廷对之评价之高。

胡须满满,皱纹横生的老臣像,官帽外形仿唐宋。

对面年轻的文臣像立在桃园旁。

笔者曾探访过明十三陵,明孝陵,及多位明朝大将军之墓地,神道两侧的文臣武将都是成对,造型一致地设计,像朱梅墓这样一老一少,面相不同的一对文臣像,全国也就仅此一例。

石像生后是两对驮龙碑,碑首螭龙镂雕,赑屃体量较小,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四通碑均为崇祯十五年立。

碑文结尾处有崇祯纪年文字。

远处山梁上,蓟镇长城从山海关一路蜿蜒通向九门口,那里也是朱梅将军生前战斗过的地方。

再往北就是朱梅墓冢区,这里有五座封土,呈鲜艳的淡黄色,封土和地表有很大色差,应该是近几年新填过土,中间最大的封土就是朱梅墓冢。

下图走近朱梅墓冢,有一块大石供。

上面雕刻有三排菜肴。

上面雕有鸡鸭鱼盘肉,有整头猪,有各种水果,还有各种面食。这又是全国仅此一例。

横题铭碑位于坟茔前正中,上刻:“明浩赠左柱国特进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前经理军务镇守蓟辽等处地方五桂将军印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海峰朱公墓”,字体为阳刻,字形大,保存清晰完好,十分难得。

明崇祯十年,退休在家多年的朱梅去世。当时,大明王朝已是日薄西山。西北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如火如荼,东北有满族骑兵已近京师,内部又刚刚经历了处决袁崇焕“反叛”事件,急需要忠贞不二的人做表率。于是崇祯亲下两道圣旨,准许朱梅建高规格墓园,并派高官主持公祭。按照惯例,皇帝在封赠朱梅的同时,还要追赠其父祖三代。但崇祯显然不知何故没有这么做,于是这个占地近四万平方米的墓园,却是选址另建,以回避“欺祖”之嫌。如今我们看到的朱梅墓,没有传统立着的墓碑,而是横着的刻石,一块横担在两个石鼓上的刻石,与众不同。

朱梅墓曾被盗过很多次,前几年墓冢后方还有盗洞,如今被再次封堵用新土掩埋。

东南处坟前的墓碑,碑首有“清故”二字,碑文为篆书:前明奉政大夫永平道佥事贝孝先生邓林朱公诰封安人元配陈氏合葬墓。由于墓碑上的"前明"二字中的明被人刻意砸掉,"清故"二字明显是后加上去的,足以肯定这是清朝对墓主人的侮辱。墓主应该是朱梅的一个儿子,生前在清朝当官,死后归依祖坟。

此墓碑前也有一块石供,相比之前的石供小了许多,其上的图案很简单。

坟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小坟,坟前各有一通石碑。下图西南坟前石碑,碑文:“明骠骑将军锦衣卫指挥使宁我朱公之墓”。这应该就是朱梅三子朱国桢之墓,守其父墓服孝三年,积劳而死。

西侧无字方碑没有字,也应该是朱梅后人的墓碑。西边较大的那个封土被盗后,村民清理时,里面发现了个骨头,是下颌骨的,这个骨头可非常特别,比猪的还大,也许是祭品。西边还有个小封土,这墓前没有墓表,根据位次,这座墓的墓主是朱梅妻妾的可能性较大。

写在最后,令人奇怪的是,在所有明清的典籍里,即使是出尔反尔的祖大寿,最后降清的洪承畴,也比朱梅被提及的多。五挂帅印,始终如一,并且威震蓟辽的朱梅,却被明清两个朝代很少提及,即使提及,也是言语不详,一带而过。这也许和朱梅的后人有关。

朱梅生有四子,长子为朱国柱从名字上看,国之柱梁,朱梅对其投下了很大的期许。朱国柱也较早就参加了明军,追随父亲。明崇祯五年九月,巡抚杨嗣昌上奏,请求为时任参将的朱国柱升职,可见在其父朱梅于崇祯三年解任时,朱国柱已经代任中前所骑营参将,这才有了任职三年后提升他为副将之请。可此后,这位根红苗正的朱梅长子却开始销声匿迹了。崇祯十一年,就在朱梅被准建高规格墓园后的第二年,朱国柱再次出现在历史的视野里。这一次,他却担任了清王朝的户部启心郎,此后,一直在清王朝任职。一年前,父亲被明王朝高规格入葬,一年后,转身投敌。如此急迫的转变,个中秘密,没有人能给出答案。次子朱国梓,曾在明朝任职,后隐居;三子朱国桢,沾父亲的光,被封为锦衣卫指挥使官衔。守墓服孝三年,积劳而死;四子朱国标最小,于清康熙初年中举,顺理成章地进入到清王朝体系。

朱梅生于民族矛盾尖锐时期,死于明清鼎革之际。封建封赠制度与伦理观念,子孙对前程的不同选择,造成朱氏墓园特有的文化现象,如荣者迁葬、夫妻分葬、子孙未全部入葬墓园等。封建社会的家族墓地具有神圣意义。在旧中国,依恋祖宗坟墓被认为是人伦大端,而在朱梅墓却感受不到这一点。今天,人们行走于朱梅墓园,会体会到末世英雄头顶光环、享受殊荣的同时,还有那种对妻离子散的无奈与落寞。

往期荐读

寻明记(一)辽东镇长城之锦州龟山段

寻明记(二)辽东镇长城之锦州大茂堡

寻明记(三)辽东镇长城之北镇镇边堡

寻明记(四)辽东镇长城之锦州黑山段

寻明记(五)辽东镇长城之绥中前所城寻明记(六)辽东镇长城之李成梁石坊

寻明记(七)辽东镇长城之北镇广宁卫

寻明记(八)辽东镇长城之丹东虎山段

寻明记(九)辽东镇长城葫芦岛植股山

寻明记(十)辽东镇长城葫芦岛红螺山

寻明记(十一)辽东镇长城兴城宁远卫

寻明记(十二)辽东镇长城宁远袁崇焕

寻明记(十三)辽东镇长城之关宁铁骑

寻明记(十四)辽东镇长城之锦州古城

寻明记(十五)辽东镇长城北普陀山墩台

寻明记(十六)辽东镇长城锦州边墙子村

寻明记(十七)辽东镇长城锦州南花楼山

寻明记(十八)辽东镇长城锦州北花楼山

寻明记(十九)辽东镇长城之锦州翠岩山

寻明记(二十)辽东镇长城之锦州台子沟

寻明记(二十一)辽东镇长城锦州老虎沟

寻明记(二十二)辽东镇长城之锦州釜山

寻明记(二十三)历届辽东总兵列表研究

寻明记(二十四)北京大明帝都内九外七

寻明记(二十五)明长城边堡研究(一)

寻明记(二十六)辽东镇人口及窝堡研究

寻明记(二十七)山西古城残居专访摄影

寻明记(二十八)大同镇长城之大同城墙

寻明记(二十九)大同镇长城之大同古城

寻明记(三十)大同镇长城明代战事汇总

寻明记(三十一)辽东镇长城之开原古城

寻明记(三十二)奴儿干都司女真人崛起

寻明记(三十三)大明帝国末日鼠疫灭国

寻明记(三十四)辽东镇长城开原镇北堡

寻明记(三十五)太原镇长城之朔州古城

寻明记(三十六)太原镇长城之宁武关城

寻明记(三十七)太原镇大明英烈周遇吉

寻明记(三十八)辽东镇长城锦州龟山续

寻明记(三十九)辽东镇长城锦州华山墩

寻明记(四十)辽东镇长城葫芦岛金家砬

寻明记(四十一)辽东镇长城葫芦岛火台

寻明记(四十二)辽东镇长城义县树林村

寻明记(四十三)辽东镇长城义县留龙沟

寻明记(四十四)辽东镇长城之锦西五堡

寻明记(四十五)明王朝辽东镇史记简列

寻明记(四十六)辽东镇长城义州卫古城

寻明记(四十七)辽东镇锦州台山火池群

寻明记(四十八)辽东镇锦州白云山墩台

寻明记(四十九)辽东镇锦州市大凌河堡

寻明记(五十)明帝都北京城墙遗址公园

原创:何明哲,电话/。

部分素材参考自网络。内容仅供学习参考,欢迎指正。

原创图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合作书籍出版,影像策展。

何明哲

您的赞力是我前进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suizhongzx.com/szxjj/11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