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
有朋自老家来,乡音悦耳!我的家乡话,是全世界最动听的家乡话!
语调高八度,尾音还上挑,语气全反问,腔调像吵架。如果是老爷们儿说,显得凶悍,如果是老娘们儿说,透着霸道——其实我的老乡们是清一色的外强中善,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倘若接触时日长了,能够比较从容地听我的老乡们讲话的内容了,你会欣喜地发现,冷幽默是辽西走廊一带方言的深层次的特点,正所谓学其腔只是徒有其形,习其义才能行而久远。
大学寝室,兄弟九人,三哥锦州,九弟盘锦,我等三兄弟方言相似,基本同音,“大锦州话”比朝阳辽阳沈阳话传染性更强,更魔性,喜剧效果更佳,因为自带音效。举个例子吧,夜里熄了灯,请听:“眼瞅着那大熊瞎子咔咔地就爬上来了↑笑啥呀↑你还不信眨滴↑哎呀妈呀,你瞅你……”
上大学,车一过沈阳,锦州口音一出,外地人听着会打怵的腔调却让我心里马上洋溢起亲切感和安全感来,真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舒爽,并且家乡的方言自来亲,先不说弹丸之地,十里八村的总能攀上亲,单是打招呼,就透着一股自来熟的亲热,“大熟啊↑这是上哪儿洽了↑眨的,上沈阳了↑是上我大轱那儿洽了吧。”
唉,遗憾学了中文练了普通话,至今,我的乡音所剩不多了,仅剩下的,说的也不太地道,于是更加爱听乡音想听乡音,那天我忽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我希望我的孩子也能学会几句方言。
一个呢,他应该会说几句话大连话,毕竟大连是他的出生地成长地;一个呢,他应该会说几句绥中话,毕竟绥中是祖籍是根。
接孩子下课回家的路上,我问孩子:你会说方言吗?孩子有些疑惑地问:什么是方言?我说方言就是当地人说的话,爷爷奶奶说的就是我们老家的方言,邦尼奶奶说的就是大连的方言,你会说大连话吗?儿子说:爸爸,逮饭。是的,逮饭的意思就是吃饭,你说対了,这是大连话,不过腔调不太对。再说老家话。孩子想了想告诉我说他忘了。儿子从小是爷爷奶奶用方言喂大的,怎么说着说着还忘了家乡话了,我隐隐地有些失望。
晚上,我又想起方言来。我说:儿子儿子把手里的书抬起来。儿子扬起手举起书,我说:不是把书抬起来,是把书“抬”起来。孩子被我的话绕蒙圈了。我强调:儿子,是绥中话里的“抬”。一面说一面用眼神勾引动作启发。“抬”起来,是“抬——”起来。孩子还是疑惑地把手抬起来。我——一位语文教师终于放弃了对“抬"的讲解。我说:儿子儿子你知道什么是“握"吗?你“握”了吗?你“握”不“握”?儿子儿子,什么是“棉脑”?啊?“棉脑”?
孩子彻底被我问蒙了。
至此,我已经相当失望了,有一刻,甚至想哭,我觉得这好像就是一种忘本。
方言是什么?方言是一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它记录着你从哪里来归属于哪里,它能够增强一个人对某一地域的认同感。方言里还包含着一代又一代人对故土的历史传承,更是一种牢固的情感纽带,是它把叶和根系到一起。重要的是,循着方言,能够让漂泊的异乡人,找到家。
相遇则是缘分,既然来了,那就,读读文章,品品茶香。
长按